——進一步鞏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④
尹雙紅
2025年04月28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經濟大省堅持干字當頭、迎難而上、勇挑重擔
在建設國內大市場中深化改革、強化協同,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抓住機遇、開拓空間,經濟大省方能無懼外部環境之變,讓發展的“底盤”扎得更牢、更穩
前不久,廣東超千家企業奔赴外地,釋放近10萬個崗位需求。從傳統制造業到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廣東求賢若渴,推動“百萬英才匯南粵”,不僅折射廣東經濟發展向新向好,也充分彰顯了經濟大省穩就業的務實擔當。
經濟大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經濟大省責任大、擔子重,必須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總書記囑托江蘇的“四個著力點”,對經濟大省挑大梁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數據有著直觀的說服力。今年一季度,四川、河南、浙江、江蘇GDP增速分別達到5.5%、5.9%、6.0%、5.9%,均高於全國5.4%的水平﹔浙江、江蘇、山東等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超過8%﹔廣東、江蘇、浙江等七省市合計進出口7.78萬億元,佔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4……經濟大省發展穩中向好,重點地區拉動作用突出,有力發揮了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作用和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作用。
經濟大省體量大,意味著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經濟大省堅持干字當頭、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在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方面展現更大支撐帶動作用,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挑大梁,既要有“量”的支撐保障,也要有“質”的示范帶動。
廣東推廣運用深圳“6個90%”經驗做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瞄准高端智能綠色,江蘇實施新一輪傳統產業煥新工程﹔浙江深入實施“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創新是第一動力,牢牢牽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方能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從實踐看,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必須從產業結構、創新能力、風險應對、戰略保障等方面著手提質增效,修好品質內功。
挑大梁,既要有“形”的蝶變,也要有“勢”的突破。
在山東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機器視覺、大數據算法等技術賦能實現生產和管理降本增效﹔在濱州高新區無人機智能共享加工中心,產品試制最快隻需要5天……依托深厚的產業基礎、健全的工業門類,山東做好產學研融通大文章,發揮自身長板優勢,促使新質生產力積厚成勢。助力傳統產業在“智改數轉”中煥發新生,支持新興產業開辟新賽道、跑出好成績,促進未來產業從設想走向現實,產業能級躍升再躍升,經濟大省才能不斷積聚向前發展的推動力。
挑大梁,就要融入大局,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區域協作中挖掘發展潛能。
深處內陸,河南不臨海、不沿邊,但因地制宜發揮往來交通優勢、用好對外開放契機,在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向北,對接京津冀﹔向東,融入長三角﹔向南,挺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向西,聯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新亞歐大陸橋﹔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RCEP……正所謂“好風憑借力”,在建設國內大市場中深化改革、強化協同,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抓住機遇、開拓空間,經濟大省方能無懼外部環境之變,讓發展的“底盤”扎得更牢、更穩。
舟大者任重,馬駿者遠馳。經濟大省挑大梁不是重回“唯GDP論”,不是搞競拼。鼓勵經濟大省自覺攀“高”向“新”,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也要給足給夠。有政策、有方法,有擔當、有作為,經濟大省迸發更強勁的內生動力,中國經濟的航船必能駛向更廣闊的海域。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8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